本篇文章162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拉萨3月25日电:西藏激活“非遗产”资源,让人们在家中致富

新华社记者春拉,刘洪明

走进拉萨北郊多杰的商店,几幅唐卡长卷画映入眼帘。文成公主入藏图、尺尊公主入藏图、大昭寺建筑图...这幅105米长的“唐卡创作系列”是多吉工作室成立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它是几个画家五年来绘制的西藏文化发展史。

唐卡是一幅宗教卷轴画,用彩色缎子裱起来,悬挂起来以供崇拜。它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西藏唐卡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幅画完成后,我们希望在博物馆展出这件作品。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藏族传统绘画看到藏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多杰笑着说。

56岁的多吉是西藏数以千计的民族手工业企业主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他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逐渐从一个小型的民间合作社发展成为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民族手工业企业。他的项目包括绘制唐卡、制作西藏家具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唐卡不仅继承了藏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也给更多受市场经济驱动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这项事业值得一生为之奋斗。”多杰说,在过去的10年里,他的公司已经接收了100多名学徒,其中大部分是农牧民。“唐卡绘画通常五年后开始。学徒期间,我们吃东西、包东西,每月工资也超过3000元。”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西藏唐卡有3000多名员工,周边行业有10000多名员工。员工遍布拉萨、日喀则、昌都和山南;唐卡在全区的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唐卡产业已成为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门类。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繁荣的唐卡工业发展只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蓬勃发展,是中国各级政府努力和支持的结果。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8年,中央政府共投入1.95亿元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全国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自2008年以来,自治区财政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从每年2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

尼木县位于拉萨以西140多公里处。几千年来,尼木人一直有制作藏香的传统技艺。同时,他们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合作资助、贫困户参与”的模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技能。

45岁的卓玛(音译)坐在靠墙的海绵垫上,一只手拉着透明的包装纸,另一只手拿着藏香,把它卷成一卷,用大约10秒钟包装好。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她曾经是村子里的一个贫困家庭。现在她在家门口已经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对她和她的女儿来说是稳定和快乐的。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厂长理解我们,在农忙季节给我们放假。让我们回家帮忙。家里的8亩地和工厂的工作没有耽误,收入稳定,生活更好。”卓玛说道。良好的工作环境和3000元的月薪让她非常感激。“现在尼木藏香出口到大陆,我是直接受益者,我要更加努力。”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目前,尼木县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88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合作社,为1 756人提供了工作。其中,从事藏香生产的有525人,年产藏香50吨,产值5700万元。2019年3月,首批由文化旅游部确定的10个西藏“非遗”扶贫就业研修班在尼木县挂牌,为111户556户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同样,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抢救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非遗留”技能,使基层合作社——“泽铁尔”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走上了繁荣之路。

自2008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直接帮助了周边地区的贫困农民,并向残疾人提供了超过100万元的救济。被命名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全国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直接从业人员226人,合作社人均年收入达到4.3万元。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我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平日里主要做一些‘泽铁尔’手工艺品。”42岁的大瓦·扎西(Dawa Tashi)是一位双腿残疾的老人,他说:“泽蒂埃让很多人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藏族传统精细纺织品,同时也让像我这样的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西藏激活“非遗”资源让百姓居家致富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