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南宁3月28日电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庄乡小村庄实现扶贫梦想

新华社记者何伟

春分过后,天气暖和了。在广西马山县深山里的一个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工人在生产线前忙碌着。

马山县方嘉乡龙岗村有525户1721人,该村曾是当地的一个贫困村,“九分一石”。人均耕地只有0.72亩,贫困率高达44.25%。

人民的扶贫和增收主要靠种田和外出打工,但一些农民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而灰心丧气;疫情爆发后,一些劳动者无法外出工作,村里的扶贫车间成了许多人的就业选择。

龙岗村扶贫车间,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由配套单位投资于去年6月建成。它开始与广东的一家加工企业合作,但由于市场波动被迫关闭。龙岗村的第一书记卢志江(音译)很着急,他通过多种方式寻找新项目。去年10月,它与一家台湾企业签订了一份合同,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电脑插头和手机数据线,扶贫车间也重新开张。

扶贫车间:承载壮乡小山村脱贫梦

徐斌栓,56岁,负责扶贫工作,来自台湾,长期从事电子通讯行业。“龙岗村有好山、好水、空新鲜空气。我来的时候很喜欢这里,这里的村民很勤劳,愿意工作,所以我选择在这里投资建厂。”他说。

扶贫车间的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厂商,利润可观。贫困家庭不仅会从附近的就业中受益更多,还会带动附近村庄和城镇的劳动力参与生产。

记者看到,这个扶贫车间宽敞明亮,环境整洁,工人们忙忙碌碌,生产秩序井然。由于龙岗村附近几乎没有工厂,扶贫车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在附近招到。

潘迎,一个34岁的村民,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春节后,她在农忙季节种了2.8亩玉米。扶贫车间一恢复工作,她就来上班了。她说,目前的月收入约为2000元,可以实现在家就业和照顾老人和孩子。

贫困户变成了“工人”,对许多人来说,在田间干重活,在车间干细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刚开始在车间工作的时候,因为不熟悉生产流程,一天的收入有限,一些村民开始“撤退”。

这时,卢志江带领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并发放补贴,使每个到车间工作的村民每天有20元的收入保障,并提供免费午餐,让村民们安心在车间工作。

很快,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回到了作坊,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熟练,扶贫作坊变得越来越繁荣。人均月收入由30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邻近村庄的许多村民也来申请这份工作。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徐斌栓计划在龙岗村再建一个扶贫车间。到那时,这两个车间将能够解决120人的就业问题。

在扶贫车间的基础上,村内还设立了富治超市和富治教室,形成了龙岗村“三助”综合中心,形成了以增加就业收入、宣传引导、技能培训、奖励先进等为主要功能的一站式扶贫工作模式。

卢志强告诉记者,2019年,龙岗村71户21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9%,全村脱贫。目前,村民们正在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扶贫车间:承载壮乡小山村脱贫梦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