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9字,读完约4分钟

在流行病的情况下,家庭财富应该买股票还是房子?什么样的群体受疫情影响最大?刺激消费的短期措施会影响长期消费行为吗...

4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与蚂蚁金融集团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查报告》(Q1 2020)(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主要描述了中国疫情下家庭财富的变化和预期,如家庭消费模式和资产配置模式。其中,报告显示,预期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但居民的“报复性储蓄”来了。这反映了居民在疫情下的风险规避意识,也更加关注购买商业保险。

疫情下的中国家庭“画像”:对经济复苏乐观 更愿储蓄和投资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赣、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华夏新品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康佳等专家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的鼓励消费政策不会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政策的实施也可以在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

疫情下的中国家庭“画像”:对经济复苏乐观 更愿储蓄和投资

流行过后,人们更喜欢储蓄

这个城市逐渐恢复了它的生活“烟花”,街上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人们担心“报复性消费”是否会在疫情爆发后出现。

然而,人们可能不是“报复性消费”,而是“报复性储蓄”。

“疫情爆发后,家庭储蓄意愿增强,50.2%的家庭计划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赣在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家庭比其他收入群体更愿意减少储蓄和增加消费,而收入在10万以下的家庭更愿意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

疫情下的中国家庭“画像”:对经济复苏乐观 更愿储蓄和投资

李赣表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政策,“报复性消费”不太可能发生。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金融数据,在第一季度的91天里,平均每天有700亿存款涌入银行。

“疫情对低收入居民和疫情较重地区的收入影响较大。”蚂蚁金融研究所执行主任李振华说,这种流行病使人们更倾向于增加储蓄和投资。

个别地区的消费也会出现反弹。“少数行业将出现报复性反弹,比如高铁。然而,在高于正常水平之后,它将收敛到正常水平。”华夏新供应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康佳说。

这种流行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但报告显示,大多数家庭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更加乐观。"这个样本数据比我估计的要好得多."李赣说。

报告显示,大多数家庭对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预计9月份经济将恢复正常。然而,报告也提到,我们应该警惕乐观带来的风险。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消费取代了线下消费。该报告预测,疫情爆发后,消费者培养的网络消费习惯可能会进一步延续,网络消费比例预计将继续上升。

“数字经济在流行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缩小数字鸿沟,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加入数字经济,不要让这种差距成为居民扩大收入的障碍。”李赣说,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经济,覆盖越来越多的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1.2%,城乡差距很大。

专家认为,短期消费刺激不会透支未来

该报告还显示,中低收入家庭受到这一流行病的严重影响。中低收入群体的日常开支更高,工资收入更低,可支配现金更少。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的工作稳定性最差,影响最大。

事实上,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居民会相应地削减消费支出。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发放消费券等政策旨在鼓励消费。但是,政策刺激的短期消费行为会影响未来并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吗?

康佳、李振华和李赣在接受《国家商业日报》采访时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消费补贴可能会导致‘养懒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与奖励劳动、教育投资和医疗投资的激励措施相适应的制度。”李赣说,疫情的特殊时期应该特殊对待。当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时,许多人会缺钱。“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准确地补贴对低收入人群的主要转移支付。”

疫情下的中国家庭“画像”:对经济复苏乐观 更愿储蓄和投资

李振华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短期经济措施应该是及时的,流行病等紧急情况不同于金融危机."更长期的逻辑是,居民在特定时间的消费不是固定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今天会消费,将来也不会消费。

康佳进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创新制度,改善低收入保障制度,以支持长期消费。“在非常时期,通过有效投资(如新基础设施)刺激有效建设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这可以支持长期消费,并调动市场潜力。”

"为了刺激消费,保持就业更为重要."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李洪斌说。

李赣还建议,疫情发生后,要研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尤其要打破政府各机构内部的‘数据孤岛’,以便准确研究对小微企业和工商业户的补贴政策。”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疫情下的中国家庭“画像”:对经济复苏乐观 更愿储蓄和投资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