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9字,读完约5分钟

为深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振兴的金融供给,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池州市中心支行积极与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在全市开展“百村千户打造农村振兴金融服务示范村”活动,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逐点浇灌广大农村,构建池州农村振兴金融支持模式。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加强政策激励

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为确保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池州市分行结合本地实际,下发了《池州市“百村千户建设农村振兴金融服务示范村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100个金融服务示范村的三年规划,明确了金融知识宣传与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精准扶贫、农村普惠金融“三大工程”共建目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在创建示范村活动中,本行积极加大引导全市金融机构适应农村振兴战略的力度,鼓励全市金融机构综合运用联合信贷和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业发展、水利、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供水、供电、通信等项目的信贷投入。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98.51亿元,同比增长4.5%,比年初增加12.85亿元。同时,通过接受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农民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创业创新群体的信贷支持。同时,还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万家企业,万家村”行动,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超过6.42亿元,当年总投资2.54亿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33亿元,惠及7000多户贫困家庭。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实施主办银行

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势头

池州中智在创建示范村活动中,积极实施“一行一特色”支持模式,突出金融扶贫“一村一策”和村庄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理念,重点发展茶叶、红枣、木耳等地方特色效益产业链,创新开发惠农贷款、渔业贷款、茶谷贷款等特色产品,帮助地方政府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据池州中智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介绍,2018年,池州中智实现了全市89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开展了152个“一村一策”项目,资金4.95亿元。探索了多种“再融资+”模式,形成了“金融+电子商务产业”、“光伏电子贷款”和“农业土地股份制”等模式,创新发展了围绕生态林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融资服务模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信贷产品,形成了网络服务、村务服务、信贷服务、走访服务等支农服务模式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据统计,2018年全市新增15个工业园区、96个农民合作社和133个家庭农场,全市特色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4.6亿元,同比增长15.4%,比年初增加3.3亿元。

推广绿色领导

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

本行围绕地方政府提出的“清水秀、绿色产业的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建设规划,引导各金融机构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更加规范、清晰、可实施的农村振兴绿色金融标准,加大对“双水双绿”模式推广的金融支持力度。2018年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1.15亿元。同时,引导各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打造全球旅游和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重点支持34个旅游产业项目,旅游贷款总投资29.8亿元。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本行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美丽农村建设的投入,开发家庭农场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公司+农户”贷款等16项新产品,发放833户农户贷款2.92亿元。

促进金融包容性

提高金融服务对农业、农村地区和农民的渗透

为提升金融服务对农村振兴战略的渗透力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池州市分行强烈要求惠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办行筛选资质好、业务稳定的商户,开展惠农金融服务办公室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的整合与创新,将“惠农金融服务办公室+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打造成为“一室多能、一网多用”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池州市分行、池州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分别依托中国农业银行电子管家、社区电子银行和邮政乐购,建设了140多个精品示范网点,有效形成了渠道畅通、安全可靠、惠及大众的农村支付物流服务体系。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另一方面,本行大力开展金融知识下的农村和社区活动,畅通农村金融消费者诉求渠道,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和深度。据统计,池州中智组织辖区内金融机构在示范村开展宣传活动6次,金融知识下的农村和社区活动12次,18万多户进入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全部进入示范村,农民信用评估结果与农民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形成“农民+信用+信用”的商业模式。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池州样板”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