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6字,读完约4分钟

更儿驴的剧照。

乡村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牧民》等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引领着中国电影产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然而,近年来,农村电影似乎成了创作和发行的瓶颈,不仅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优秀电影的数量也很少,票房也在苦苦挣扎。如何创作观众真正喜欢的作品?如何突破农村电影创作的尴尬局面?这值得深思。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近日,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陈静影视制作的喜剧电影《更尔驴那些事》上映。该片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有趣、喜剧性强、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山西地方特色。故事讲述了黄土高原上的青龙村一年到头都很穷,耿二热心又固执,帮助寡妇钱武嫂回到“驴肉馆”的董事长胡娇身边,逗得大家笑;郅都煤业的老板以他独特的方式收回了焦化厂欠该村的30万元欠款。深受群众欢迎的耿二被村民选举为村主任。他在养驴方面更有活力,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养驴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它也赢得了胡娇的心,和所有的恋人结婚。影片幽默而富有活力,特别是遵循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呈现和表达,注重细节的“原始边缘”,这是由“医学和鸡蛋学院”的文学倡导的。它用形式和精神塑造了新时期更儿的农民形象,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的一部奇葩。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山妖蛋派”文学占有重要地位。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扎根农村生活,努力发掘生活细节,广泛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普通民众口语,运用读者和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手段和技巧,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佑才半华》、《吕梁英雄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风靡全国的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耿二驴那些东西力求继承山妖蛋派的文学传统和精髓,不美化农村,不一味讴歌,而是以现实的方式处理农村和农民面临的各种现实,不粉饰。影片将“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无声无息地融入到人的情感和人事之中,口语化的对话让人开怀大笑。老导演讽刺耿二的“蛮力”,问道:“你这么能干,怎么连老婆都没混呢?”更儿道:“挤一次豆子,打一次筋。我是一劳永逸地受了伤,人们都认为我们的村子很穷。”这种来自田野的语言是人们熟悉的表达方式,也凸显了农村的贫困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影片突出了耿二这个新农民的形象,他出身底层,生活悲喜交加,内心痛苦挣扎。耿二的“愚蠢”阻止了已经付了驴款的胡焦把驴带走,而“一根筋”的胡焦想成立一个驴养殖合作社,戏弄了新乡以前那个充满“第二力量”的头。情节巧妙地将耿二的“第二”力量和青龙村赖以生存的动物资源——驴的“顽强”力量结合起来。电影中的“驴子”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觉形象。影片中动物形象“驴子”的表现生动而“电影化”。特别是耿二带领驴队讨债求婚,驴的形象各异,色彩斑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尔的开拓精神不仅是新时期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力和内功”。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该片注重电影化的叙事和表达,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呈现和强化了山西的地域特色。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航拍视角下的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山峦纵横,这是山西农民真实的生活环境,也是孕育耿儿倔强性格的自然土壤。这部电影的喜剧情节与陕西农村的空房景观一致。石屋、砖墙木门、四合院东南角的庭院门、晒谷穗、割草草垛都是具有山西特色的居住建筑和生活方式。山西民歌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电影《更儿驴的那些事》植根于农村社会现实,遵循山妖蛋派的文学特征,为山西人民脱贫致富谱写了一曲绚丽多彩的乐章。

(作者是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人民日报》(2019年6月6日,第20版)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