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47字,读完约6分钟

在过去的春节,“流浪地球”爆发了,无处不在的“氢”成为这部“科幻先锋电影”的重要元素。《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当时,氢能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化工和建筑等许多领域。电影开始时,年轻的刘淇问将要去航海的空:的父亲刘培强:“爸爸,什么是氢?”答案是:“氢是爸爸的大火箭的燃料。”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除了电影,在a股市场,春节后的第一周,燃料电池行业表现抢眼,一些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在产业方面,全国11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规划,以中央企业为先导的中国氢能潮流即将到来。

煤炭企业想要分享它

氢能的这种“趋势”应该从一年前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建立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开始。2018年2月,10多家企业成立了联盟。作为发起人,国家能源公司不仅是第一任董事单位,也是总经理凌文。

《国家商报》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主持了不少于六次的氢能联盟筹备会议,筹备工作仅用了一年时间。一汽、第二汽车、柴蔚、山东重工、同济大学、钢铁冶金集团、有色金属研究院等。所有人都加入了联盟,委员会的主任是徐冠华。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这让人想起八年前的另一个场景。

2010年8月18日,在SASAC的推动和倡导下,16家中央企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东方电气(港股01072)、中国南车、长安汽车等)的负责人。)并排坐在一张20米长的红色桌子旁,完成了《中央企业电动汽车行业章程》的签署。这16家中央企业分为三个集团,涵盖了整车和电力驱动的上下游、电池研究、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服务。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与“中央企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略有不同的是,“中国氢能联盟”选择了中央企业作为领导者,而不是主管部门,吸收的成员属性不再局限于中央企业的范畴,有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参与。

“中国氢能联盟”的主要定位是为国家制定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线提供顶层设计,支持联盟成员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应用示范,创造和参与氢能燃料电池设备制造的应用技术,协助建设氢能社会和制定规划。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从制氢、储氢、氢运输、加氢到燃料电池、到电池动力转换系统,再到汽车,这是一个全新的配套系统项目,生产线长,投资大,单个企业负担不起。”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氢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柴茂荣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以制氢为例,工业制氢路线主要包括水电解、煤气化、天然气、生物质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基于中国的能源禀赋和能源利用现状等因素,煤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煤气化制氢最受欢迎。

煤制氢是指通过气化技术将煤转化为气态产物,并通过分离处理提取高纯度的氢气。在中国,煤制氢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据《2018年中国煤制氢年度报告》统计,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有6个新的大型炼厂煤/石油焦制氢项目,总规模约为每小时80.5万立方米。此外,还有15个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11个项目确定采用煤气化制氢。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这些都是煤炭中央企业的内在优势。记者注意到,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煤炭企业,如同煤、金煤、兖矿,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

山西煤业集团煤化工研究院院长袁凤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过发展氢能的动机。他说:“目前,我国正处于‘二次转型’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来推动企业向更高质量迈进。发展氢能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有效途径。”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中央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虽然氢在理论上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功率密度优势,并且用于发电时建设成本较低,但这仅考虑了发电时使用氢能源的方式。氢能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离不开分布式使用场景。当应用场景改变时,在使用氢能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根据信达证券的研究报告,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在应用氢能时应考虑购买成本、维护成本、消耗成本和设施成本。综合考虑,在分布式应用场景中,氢能应用的综合成本非常高。根据计算,氢燃料汽车的综合成本为0.24欧元/公里,而柴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综合成本分别为0.15欧元/公里和0.12欧元/公里。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更重要的是,由于设备和技术的要求,氢加气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远远高于加油站和加气站,目前氢加气站的数量还不足以完全满足商业应用的需要。汽油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是基于加油站和电网的覆盖范围,而氢能的大规模使用也应该基于氢加气站的覆盖范围。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2018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总销量为1527辆,而中国只有9个氢加气站。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手续很复杂,要拿到氢加气站的‘出生证明’并不容易。在建这个氢加气站的过程中,手续太多了。一个应用程序需要运行几个部门并覆盖几个章节。建造氢燃料站的整个审批过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甚至可能没有上限。”氢燃料站的负责人也曾这样“吐痰”。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国家能源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央企业已经搬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外部消息却滞后。这句话从侧面证实了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整个氢燃料电池是从国家层面和能源角度开发的,目的是开放整个燃料电池产业链。即使我们投资100亿到1000亿,我们也买得起。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部分,中央企业进入是正确的途径。”柴茂荣说得最直接。

在他看来,日本是世界上最痴迷于氢能的国家。它已经发展了20多年,至少已经投入了数百亿的资金,使相对成熟的氢能市场得以实现,日本汽车公司也相继实现了氢燃料汽车的大规模生产。这真的不是一个中小型企业能够做到的。

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关于自己的定位,凌文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和任何盟友抢市场。我们将默默做基础设施和服务,如氢气生产、氢气供应、氢气储存和大量前期投资。我们愿意这样做。这样的东西也有这样的优点。”

“这可能是在国家层面上的一个行业的起步阶段,希望中央企业能够带头,就像当初电动汽车需要建造充电桩一样,当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也被赋予了主力,持续的投资仍然在赔钱,这曾经受到外界的批评。后来,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它们逐渐开放,并吸引私人资本建造充电桩。现在,也许他们正在遵循当时的道路和想法。”。另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总结道。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氢能大热背后:央企做先锋成本是掣肘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3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