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哈尔滨5月23日电:不仅有“量”,还有“质”——“中国粮仓”的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杨威

要确保“中国饭碗”,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春耕之时,被誉为“中国粮仓”的中国粮食大省黑龙江,擦亮了“绿色背景”,实施了“两藏”战略,改变了经营理念和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量与质并重”,抛光“绿色背景”

最近,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民乐镇民兴村,农民刘力斌驾驶着一台自动插秧机在稻田里插秧。

黑龙江省今年继续实施休耕轮作、保护性耕作和农业“三减”等黑土农田保护措施,实施了1000万亩黑土农田保护示范区。

用“时间”来调理这片黑土地,以换取高质量的开发“空房”。“一般来说,三年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一块土地就能达到有机种植的最低标准。”庆安县东河水稻种植农民合作协会会长杨小平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推进农牧对接生产模式,发展鸭米、蟹米、鱼米等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和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产品基地。

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8500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增加到850万亩,比上年增长30%左右。

实施“两个西藏”战略,夯实“高质量”基础

最近,在庆安县的冯硕稻农种植合作社,插秧已经结束。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田”稻田看起来更加整齐有序。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耕地减少了30%左右,耕地面积增加了。减少的农田不需要除草,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合作社主席霍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藏粮于地”的手段之一。2019年,黑龙江省共完成80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全省将建设843万亩高标准农田。

"免耕播种的效果真的很好,而且种地更方便!"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羊草沟村农民张今年种植玉米50亩,采用免耕播种技术,使株距、行距和施肥量更加准确。

国家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后,黑龙江省今年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236.21万亩。

今年,黑龙江省继续推广一系列先进的农作物品种集成栽培技术,使“科技储粮”成为现实。

“改变观念”刺激“良性循环”

最近,在一个电子商务平台的直播中,黑龙江省绥化市鲜食玉米的销量在5分钟内就超过了50万穗。

通过卖得好来“强迫”更好地种植已经成为黑土地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自4月初以来,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组织了多个在线平台,举办了5次现场“带货”活动,总浏览量超过800万次,总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黑龙江省今年将利用“智慧农业”创新管理模式,建设1741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规范领域物联网建设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此外,促进土地流通、托管服务和替代耕作,以及丰富商业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我自己种植的,有些技术无法应用,现在有了更专业的托管服务!”海伦市公荣镇民强村的农民潘和,将转让的4000亩土地交给海伦市农时土地保管中心,省了不少心。

春耕期间,黑龙江省发挥了20多万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作用,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亿多亩。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不仅有“量”,更要有“质”——“中华粮仓”高质量发展观察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