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保障中国饭碗的基础就在这里——国家土地日“希望之田”报道

新华社记者王建、宋晓东、周楠

粮食生产在于耕地。在全国土地日3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黑龙江、河南、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发现各地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希望的田野充满了活力,拿起中国人民自己的饭碗的信心更强了。

土地整治,贫瘠的土地成为“宝地”

盛夏时节,在黑龙江垦区前进农场第三管理区,一户盛骏大户种植的400亩水稻连在一起,绿色的秧苗快乐地生长着。几年前,这片土地上有超过4英亩的水疱,不仅没有形成碎片,还影响了粮食产量。

地块的变化得益于前进农场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盛骏说,土地整治后,水疱被填满,不仅增加了耕地,而且达到了平整土地、连接运河、稳产高产的目的,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

黑龙江省宾县坡耕地面积大,侵蚀沟渠多,黑土流失严重。在当地,采用秸秆填埋和覆土等技术,实现了冲沟的填埋、改造和复垦。目前,宾县已完成5条侵蚀沟壑的秸秆填埋复垦,长度1602.6米,面积9.66亩,是治理侵蚀沟壑的新途径。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去年玉米生长季节,下了一场大雨,开垦的农田作物不仅没有遭受洪涝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丁洪全说,仅去年一年,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全省增加了约6万亩耕地,同时一些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产良田。

今年,河南省商水县张庄乡的大粮食种植者邱寿贤迎来了小麦丰收,亩产达到1300公斤。前些年农田基础设施不好,有些年份干旱,亩产只有五六百斤。

近年来,商水县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和提升农田,建成了5万亩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数据,改造后的高产农田亩产量比改造前增加了约230公斤。

保护耕地,保持土地肥沃

近年来,由于耕地退化和土壤板结,一些地方遭受了“肥料依赖”。曹子堂是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镇的一个老派农民,他已经耕种这片土地几十年了。每英亩土地的肥料用量从10公斤到100多公斤不等,耕地被吃得越多,就越贪婪。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耕地越来越巩固,形成恶性循环."为了保护耕地,曹子堂开始尝试用生物制剂来修复土壤。他进行了实验。在相同的高温天气下,土壤修复样地的玉米籽粒饱满,亩产量达到1400公斤,而其他样地的产量下降。

为了促进土壤修复和农业绿色发展,西华县拨出专项资金开展“瘦身”行动。通过同时播种和施肥,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效率,许多农民使用的化肥量减少了20%,使土地更加绿色和健康。

在一些地方,种植绿肥作物是为了保持土壤肥沃和土地肥沃。湖南省华容县三凤寺镇太和村的大粮食种植户敖文华对绿肥作物紫云英的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

敖文华说,紫云英富含有机质。回到田间后,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生产的大米和芥末相继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被当地专业合作社高价收购,收入增长20%。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针对黑土地的退化,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了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深松和秸秆还田等保护黑土地的措施,使黑土地更加黑暗,更加生机勃勃。

高标准农田稳定了中国的饭碗

黑龙江省庆安县东河农业有机水稻高标准农田基地,“方田”稻田整齐有序,沟渠相连,放眼望去绿意盎然。在野外建立微型气象观测站,显示当前的温度和降水数据。

“这些数据对水稻生长极其重要。如果某些数据超过正常值,将发出预警,现场管理人员将及时采取措施。”基地负责人杨小平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黑土地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部长王金会表示,黑龙江省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提高生产力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更多的“龙江粮食”进入“中国饭碗”。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藏粮于地”的重要手段。截至去年,黑龙江省共完成854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年将新增843万亩高标准农田。

田,林,运河相连,道路相连,旱可以灌溉,涝可以排水...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国家“以土地和技术储备粮食”的新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将实现高产稳产,饭碗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新闻链接:

中国耕地保护法律框架日趋成熟

专家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保护红线”

新华社评论:红线代表30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