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7字,读完约4分钟
青春之声:在实践课堂书写 Z 世代的传播答卷
—— 记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宋佳殷的成长轨迹
在学院的练功房里,清晨六点的阳光常伴着 00 后女孩宋佳殷调试话筒的身影。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大三学生,她总说:“课堂上学的‘场景化表达’,最终要在社会大课堂里找到答案。” 从校广播台的 “党史声音档案” 主播,到工业遗址公园的 “活态讲解员”,从带着课程作业走进社区的实践生,到用学术论文反哺传播一线的探索者,宋佳殷以科班学子的专业底色与 Z 世代的创新锐气,在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的生动实践中,勾勒出新时代青年 “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的成长图谱。
科班筑基:在课堂与大地之间架设 “声音桥梁”
《播音创作基础》课上,老师关于 “传播要精准对接受众” 的讲解,成为宋佳殷实践的起点。她将课程作业转化为首场 “实战”—— 在她参与荆楚城乡建设口述史采集时进一步深化:作为主持人的她,走街串巷记录老建筑设计师的故事,发现爷爷辈绘制的老旧小区改造图纸上,比例尺旁竟画着小小的笑脸。“这是课本里没有的‘传播密码’。” 她将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融入社区实践,在某小区回迁仪式上,让 “建筑图纸上的比例尺” 与 “居民手中的钥匙” 成为代际对话的媒介,让专业表达接上了民生地气。
专业课老师的另一句话 “声音是有根系的”,指引她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寻找文化根脉。在武汉码头潭工业遗址公园的实践中,她带着《文化传播概论》的课程调研任务,走遍地方志馆查阅水文数据,却在老船工的口述中找到了更动人的叙事:“爷爷们说,船钉的锈迹里藏着长江航运的‘年轮’。” 她将学术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设计 “跟着船钉读历史” 讲解路线,让百年砖墙上的锈迹在手机镜头里,成为 “工业记忆活态传承” 的文化符号。
实践破圈:以学生身份叩击社会传播的大门
作为校媒 “Z 世代观察团” 成员,宋佳殷带着 “用青年话语记录时代” 的使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武汉设计协会年会筹备中,她以学生代表身份争取到主持机会,提前两周梳理 20 位嘉宾观点时发现:“‘建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专业议题,年轻人听不懂怎么办?” 受短视频课程启发,她创新设计 “1 分钟设计漫谈” 环节,邀请建筑师在工业遗址现场,用 “老厂房改造如何保留‘妈妈的厨房窗口’” 等生活案例解读专业理念,让行业智慧突破圈层。
“3・15” 女性健康街采中,她带着《新闻采访实务》的作业要求,放弃传统街采模式,用 Vlog 记录街头真实声音。镜头里,她蹲在社区长椅上与阿姨们拉家常,后期制作时加入整理的 “女性健康数据云图”。这条带着 “学生气” 的 Vlog,意外成为部门优化服务的参考,让她真切体会到:“传播的价值,在于让学术的‘远方’照进生活的‘近处’。”
时代回响:在 “小我” 与 “大我” 之间找准青春坐标
采访结束前,宋佳殷展示了她的 “双重笔记本”:一本是专业课笔记,密密麻麻标注着 “重音落点”“气息转换”;另一本是实践手账,贴满遗址照片、采访录音二维码和突发灵感便签。两本笔记的交汇之处,写着她的初心:“想用声音让更多人听见时代的心跳。”
今年春日,她带着学弟学妹在码头潭遗址公园发起 “工业记忆共创计划”:孩子们用彩笔给旧船钉画上电路板图案,老船工在直播里讲述航运故事,短视频平台同步发起 “我为遗址写台词” 挑战赛。阳光穿过老仓库的窗棂,洒在学生们设计的 “时空对话” 展板上 —— 左边是 1950 年代的船用罗盘,右边是 2025 年的智能导航界面,中间写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而我们的使命,是让所有声音都能在时代的坐标系里找到位置。”
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宋佳殷的成长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从来都藏在 “把专业课作业写成社会实践答卷” 的点滴行动中,显现在 “用青春视角解码时代命题” 的创新探索里。正如书记所言:“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当 Z 世代带着科班功底走进基层一线,用学术思维破解传播难题,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时代答卷 —— 让历史的回声、时代的脉动与青年的心跳,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共振成音,这正是属于当代青年传播者的最美声纹。
撰稿人:陈萁瑶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青春之声:在实践课堂书写 Z 世代的传播答卷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ybsy/66048.html